赵大海接受央视专访:“乙类乙管”意味着新冠疫情防控不再是头等大事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大海,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对于新冠疫情暴发、防控以及卫生政策第93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也是第181次接受央视、上视专访。2022年12月27日,赵大海接受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专访,在《中国24小时》节目就新冠病毒防控“乙类乙管”的相关话题进行了解释。现将访谈内容翻译并摘录如下。



主持人:中国的新政策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对公众来说意味着什么?

赵大海:这意味着新冠不需要成为社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社会和公众应该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尽管新冠疫情防控仍需继续,但防疫不能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持人:中国选择在这个时机进行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赵大海: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F.7,其重症率和病死率都低于以往的毒株。此外,近一个月的放宽防疫政策的实施已经证实了新政策对疫情的影响并没有太大地超出预期。



主持人:政府最近的放宽疫情管控政策调整的落实效果会是怎样的?

赵大海:奥密克戎的特征是,只要不采取动态清零的策略,全国各地很快就会出现大规模暴发。因此,只要是放宽了疫情的管控措施,那越来越多的新冠感染者的出现就是必然的。因此,对于放宽疫情管控措施的落实,不需要监督机制,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出现,再实施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也起不到之前的效果了。


供稿人:国务学院

日期:2022年12月30日


沪交ICP备20200053
Copyright © 2020上海交大—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SJTU-Yale Joint Center for Health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