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海接受央视专访:新冠病毒将继续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大海,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对于新冠疫情暴发、防控以及卫生政策第104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也是第192次接受央视、上视专访。2023年1月30日,赵大海接受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专访,在《中国24小时》节目就当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宣布全球将新冠疫情继续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话题进行了解释和评论。现将访谈内容翻译并摘录如下。



主持人:世界卫生组织没有降低新冠病毒的防控等级,并表示该病毒将继续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将有什么意义?

赵大海:首先,这一决定部分是基于了全球目前新冠的病死率。过去八周内,全球报告了17万多例与新冠相关的死亡。事实上,实际死亡人数应该远远高于报告的数据。如果新冠病毒不再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的相关死亡将不会再受到全球关注。

第二,这对每个国家的新冠疫情监测和基因测序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病毒监测和基因测序已经大幅下降,使得追踪已知病毒的变异和检测病毒的新变异都变得更加困难。如果新冠病毒不再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多数国家都将不再检测病毒新变种,这将为新冠病毒的未来潜在大流行带来巨大风险。

第三,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新冠疫苗、治疗和诊断的供应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工具在预防重症、挽救生命、减轻全球卫生系统和卫生工作者的压力方面仍然至关重要。如果新冠病毒不再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些供应情况会更糟。



主持人:中国卫生行政部门表示,目前中国新冠感染情况稳定,处于低流行状态。接下来我们能期待什么?随着新毒株在世界各地蔓延,中国会出现另一波疫情吗?

赵大海:根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关于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经验,中国将出现第二波疫情。此外,先前的研究还表明,新冠病毒的再感染率约为15%。因此,尽管中国第一波疫情的高峰已经过去,潜在第二波疫情的高峰应将远低于第一波疫情,但中国政府和人民都不能放松对潜在第二波疫情的警惕。

政府应提升对新冠疫情趋势的监测机制,加强对新冠病毒新变异株的早期监测机制。此外,政府还应提升疫苗对病毒及其新变种效力的监测机制。此外,政府应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医疗系统因潜在的第二波疫情而出现挤兑。


供稿者:国务学院

日期:2023年1月31日

沪交ICP备20200053
Copyright © 2020上海交大—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SJTU-Yale Joint Center for Health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