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海做客东方卫视演播室:血液管理改革的重点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大海,于2024年8月28日,做客东方卫视演播室,在《焦点对话》节目就“血液管理”的有关话题进行访谈。现将访谈内容摘录如下。



主持人:相关话题我们在上海演播室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赵大海。首先问一下赵主任,您看这次事件之所以会被关注,就是这个优先用血落实当中遇到了堵点和难点。所以先请您给我们做一个科普,就是无偿献血者优先用血这个政策出台,它的目的是什么?

赵大海:首先,《献血法》没有明确规定献血者的家属和本人有优先用血权,但是各地为了鼓励和激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无偿献血当中,基本上都会有相关的地方规定,也就是献血者本人和家属在用血的时候有优先的用血权。因此,它的主要的目的还是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无偿献血当中。


主持人:就像您刚刚说的,包括像河北廊坊当地的政策都是明确提到说献血者本人以及配偶或直系亲属等,都是享有优先用血权。但是您看虽然有这样的政策规定,但是在落地的过程当中就受阻了。这个案例大家都已经看得非常明白,您觉得这个暴露了什么问题?

赵大海:主要的问题是血液管理和血液使用在供需信息方面不对称。对于血液管理部门,通常是血液中心,一旦出现用血荒的话,血液中心一定会被问责。为了避免出现未来的用血荒,血液中心一般会选择一些比较保守的管理措施,也就是尽可能限制用血单位或者是用血个人的用血。这就造成了一些用血方跟血液管理方在管理上的一些矛盾。

主持人:问一下赵主任,你看我们刚才梳理,在优先用血各种难题的这个时候,有优先用血难,还有报销难,还有一个难就是异地用血难,跨省用血难。所以您来分析一下这个异地用血的过程当中,又有哪些堵点是需要打通的?

赵大海: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血液供应相对比较紧张。正是为了缓解血液供应的紧张,各地就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激励政策。而这些激励政策往往都是在本市或者本区域范围之内使用的。因此本身这些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为了鼓励血液在当地的供应。因此真正的所谓堵点,还在于血液的供需之间矛盾上,或者说供需信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公开和透明。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展在一定时间之内血液供需的的研判和预警,才可以打通各个区域之间异地用血困难的问题。


主持人:使用当中的堵点也好,还是难点也好,它一个非常根本的难题还是在于血液供应方面,它有一个“紧”的概念。刚才看这组报道,我们梳理了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一个看看他们在鼓励无偿献血方面有些什么样的经验。另外我们也注意到有的国家它也面临无偿献血人数下降,献血的人越来越少这么一个情况。可见这种紧平衡可能在很多国家都存在。那么我们就要来探讨你刚刚说到的血液紧平衡的问题,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去解决它?

赵大海:现在一方面对于中国公众的科普还不足,对于真正了解献血的意义,以及对身体真正的无伤害这一系列的科普教育的工作,我们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也要借鉴包括一些其他国家的做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来探索出对于无偿献血者的一些相关的可行激励机制。包括经济方面在内的,也包括一些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工作人员的休假等制度,采取多种灵活的激励方式来保障无偿献血者的积极性,以此来保障用血量的供应。


供稿者:国务学院

时间:2024年8月29日

沪交ICP备20200053
Copyright © 2020上海交大—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SJTU-Yale Joint Center for Health Policy